当地时间9月22日,阿根廷政府宣布取消农产品出口预扣税的消息一出,全球大豆市场立刻炸开了锅。
据外媒消息,仅仅一天后,中国买家就迅速出手,一口气订购了至少10船阿根廷大豆,每船约6.5万吨,总计超过65万吨。这个消息传到美国中西部的玉米带,那些本就焦虑不安的豆农们,心情恐怕更加五味杂陈了。
说起来,美国农民今年的日子确实不好过。中国海关数据显示,8月份中国大豆进口量达到1227.9万吨,环比增长5.2%,创下同期历史新高,也是历史第二高的单月进口量。
但这份庞大的采购清单里,巴西大豆占了大头,阿根廷也分得一杯羹,偏偏就是没有美国的份儿。
更让美国豆农心凉的是,中国买家至今没有购买美国今年秋季收获的新大豆,这对于往年对华出口占总出口量一半以上的美国大豆产业来说,无异于当头一棒。
展开剩余81%回想起来,特朗普当年可是拍着胸脯向农民保证过的。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刚开始时,他还在社交媒体上信心满满地写道:“中国将购买大量美国农产品,特别是大豆!”
当时他的如意算盘是:用关税大棒逼迫中国就范,让中国人乖乖掏钱买美国货。可现实却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。
数字最能说明问题。美国农业部的统计显示,2017年美国对华大豆出口量为3285万吨,占中国大豆进口总量的34.4%。但到了2024年,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经跌到了20%左右。
今年1到7月,中国从美国进口大豆的数量更是大幅下滑,远远低于从巴西的进口量。用一句话概括就是:特朗普越是挥舞关税大棒,美国农民丢失的市场份额就越多。
这次阿根廷的突然发力,对美国来说更是雪上加霜。阿根廷总统米莱虽然被外界称为“小号特朗普”,同样走的是民粹主义路线,但在经济政策上却比特朗普聪明得多。
面对国内严重的外汇短缺问题,米莱选择的不是筑墙,而是拆墙——直接取消农产品出口税,让阿根廷大豆在国际市场上更具价格优势。
路透社的报道显示,中国采购商对阿根廷大豆的报价是芝加哥期货交易所11月合约溢价每蒲式耳2.15至2.30美元,这个价格相当有竞争力。有交易员透露,中国买家实际订购的批次可能不只10船,而是多达15批货物。
这说明什么?说明在全球化的大宗商品市场上,价格才是硬道理,哪里便宜买哪里,这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商业逻辑。
从全球大豆供应格局来看,美国的主导地位确实在动摇。
巴西大豆种植面积近年来不断扩大,2024年产量预计将达到1.55亿吨,比美国高出约3000万吨,已经稳居全球第一大大豆生产国。阿根廷虽然因为干旱等自然因素产量有所波动,但随着种植技术的改进和政策的调整,出口潜力依然不可小觑。
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买家,年进口量超过1亿吨,占全球贸易量的60%以上。这么大的市场体量,自然要考虑供应来源的多元化。
从2018年贸易摩擦开始,中国就在有计划地调整进口结构,减少对单一国家的过度依赖。这既是为了规避贸易风险,也是出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长远考量。
对于美国中西部的农民来说,失去中国市场带来的冲击是实实在在的。伊利诺伊州豆农凯莱布·雷格兰曾在媒体上无奈地表示:“我是投票给特朗普的豆农,但现在恳请总统现在就与中国达成协议。”
这句话道出了许多美国农民的无奈:政治博弈归政治博弈,但农民需要的是订单,是收入,是能够维持家庭生计的实际利益。
说到底,特朗普当年的贸易策略从根本上就走偏了。他以为靠关税施压就能让对方屈服,却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:在全球化时代,任何一个市场都不是不可替代的。
中国有庞大的大豆需求,但全世界有大豆供应能力的国家不只美国一个。当美国人为关税大棒沾沾自喜时,巴西、阿根廷等南美国家正在悄悄瓜分原本属于美国的市场份额。
德国一些经济学者最近发表文章,认为美国主导的世纪已经走向尾声,21世纪将逐渐进入以中国为主导的新时代。虽然这种判断可能过于绝对,但从大豆贸易这个小切口,确实能看出全球经济重心正在发生微妙而深刻的变化。
眼看重新就任美国总统后民心浮动,特朗普正在为中期选举的选票努力。但不管他能否如愿,有一点已经很清楚:在全球大豆市场上,美国的黄金时代可能真的一去不复返了。
每当中国买家对着南美大豆“买买买”时,都在重新书写着世界农业贸易的版图,而在这张版图上,美国所占的份额正在一点点缩小。对于那些曾经把票投给特朗普的美国农民来说,他们现在恐怕开始怀疑,当初的选择是否真的正确。
发布于:四川省